注册
当前位置: Home> 工作公文> 工作总结> 培训总结>

“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治理

发布时间:2023-03-17 05:00:04 约1.89千 字 作者:之乎者也 浏览数:14
收藏 下载文章

特色服务
本篇例文仅供参考,如需代写类似““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治理”文章,请点击立即约稿!
代写约稿

“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治理

刘春迎吴义昌

摘要:“双减”政策推动了对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的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主要表现为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组织运营、以单纯应试为目标的培训行为和以捆绑销售为手段的盈利策略,其成因主要包括家长阶层上升意愿强烈、教育“剧场效应”推波助澜和普职分流加剧教育竞争。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需要政府加大管控力度、培训机构积极转型、学校主动承担责任、家长提升教育素养。

关键词:“双减”;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g7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6b-0003-04

校外培训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有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助力提高国家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价值;但在利益驱动之下,校外培训机构却逐渐走向过度商业化,对学校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1]。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校外培训机构的过度商业化治理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一、校外培训机构过度商业化的表现

(一)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组织运营

工具理性主义近年来被大力推崇,它强调行动受功利追求的动机驱使,并以此来谋求效果最大化。近年来,工具理性逐渐渗透于校外培训机构的组织运营理念之中,使校外培训走向过度商业化——把培训行为视为纯粹的商业交易,把学生与家长单纯视为客户;追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培训内容,缺少育人的责任感与教育的延续性。福斯特等人早就明确指出,应该把组织理论视为一门道德科学。无论学校教育还是校外培训,其组织管理都应该注重道德性,即所谓的“良知”——一种对教育的敬畏与对人本身的关怀,过度商业化的校外培训机构在此方面显然有所缺失。

作者简介:刘春迎,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吴义昌,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

温馨提示! 你需要支付 ¥6.00 元后才能查看付费内容 支付后不能查看,请联系我们

本周【03-27 ~ 04-02】加入会员仅需129元
立即购买

上一篇:“双减”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方式探索

下一篇: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举办2022年工会工作会议暨工会业务培训班

下载范文
相关范文
最新范文

Comment list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猜您喜欢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注册
手机号注册 邮箱注册 扫码注册

新秘网提供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合同范本等文秘公文范文

扫一扫关注我们